爱-认知-行动

天灵

古语说,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。向“80后”传福音,亦是同理。

知己知彼,这涉及到传福音者对自身与福音对象的认识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仅仅需要认识80后,也需要认识我们自身。而且,向80后传福音,不仅仅是帮助80后认识和接受福音,更能帮助我们自己加深对福音的认识;向80后传福音,也不仅仅是帮助80后更好地成长,更是我们自身成长的过程。

笔者认为,向80后传福音的路径可概括为:爱─认知─行动三部曲。即我们要带着爱去面对80后这一代,以爱为指导去了解他们,并以此指导我们的传福音行动。

这样的福音路径,起点并不是80后如何,而是我们传福音者自身如何。但实际上我们缺乏自我审视。我们应当自问:面对80后这个群体,我们心中是否充满耶稣的爱?我们能否超越时代的种种屏障,以耶稣的眼光洞悉80后这一代的心灵深处的真实需要?我们能否像主耶稣奔走在百姓中一样,奔走在80后中间,关怀他们的需要?或者,能否以主耶稣与门徒一起生活为榜样,在80后当中栽培领袖?

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些,没有这样的视角,那么我们制定的80后或90后的福音策略,是不可能有效的,也不可能体现出福音的大能与智慧,更不可能展现耶稣的大爱与牺牲。传福音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主耶稣式的爱,这是每个人需要的,是每个世代需要的。离开这样的爱,我们所传的就不再是福音了。

传讲福音的出发点:从世俗文化下的评判,转向基督里的爱

“80后”这一名词,首先诞生在文学圈,由80后文人恭小兵最先使用,以此界定出生在1980年代的青年。随后,“80后”一语迅速演化成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,被广泛采用(注1)。

但在后来的使用中,这一词常带有不同的暗喻。起初是各路学者无意识地带着老人文化下的长者优越感,带着鲁迅笔下9斤老太太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心理,带着居高临下的藐视,审视与批判着80后这一代。这正如一些学者所言,对80后的言说,从一开始就带着负面的评价,且大多是成人社会按照自己一代的人生经验“建构”出来的(注2)。

后来,随着80后在一些公共社会事件(比如汶川地震)中令人刮目相看的行动,社会舆论又走向另一个方向,开始对他们大加赞赏,呈现出从骂声四起转向好评如潮的不稳定认识状态。

笔者认为,世俗文化视角下对80后的认知,正反映了我们文化中的不确定性。因为没有神,中国文化在几千年里,对人性都没有清楚的认识,人性善恶之争始终是无头案(注3)。我们内化到血液里的传统,使得我们对任何一代人的认识,都难以脱离同化对方的潜意识。

如果没有神,我们绝难从爱的角度出发认识他者。如果我们认识80后的动因,在于向他们传讲神的爱,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视角,脱离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,克服自身的刻板认知与贴标签习惯,从爱的视角、从神的眼光,去真切地把握80后。由此,我们会对他们产生全新而完整的认识。这样从爱而来的认识,才能把我们引向合宜的福音行动,也才能把80后一代引导到神的道路上。

只有这样的视角转变,才能使我们不至于像哈哈镜一样,扭曲地看待80后。也只有从神爱的眼光出发,才能使我们超越世俗文化,洞悉这一代人的本质特征,领悟到,80后和其他年代的人一样,有着共同的人性特点与心灵需求。

当然,仅仅有视角转变是不够的,真正的爱还意味着建立真实的关系:没有真实爱的关系,没有人会向我们敞开;没有真实爱的关系,我们没有办法进入他者的内心;没有真实爱的关系,任何的交流都会流于表面,都会难免自以为是。

福音本身就是关于神的爱,而且,传福音最大的策略也是爱,最大的武器还是爱。这是神的力量,是福音的力量,是基督信仰永远屹立的原因。偏离这一点,任何传福音的“策略”,都会沦为世上的小学。

中国80后的群体特征,是缺乏爱:一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无兄弟姐妹的孤独;二是因升学压力与恐惧早恋,在交友上受到父母阻挠;三是封建文化遗毒对友谊偏狭认识甚至否认;四是当西方世界的教会,在学校和家庭之外,为年轻人提供健康交友与成长的环境时,大陆的80后在这方面却严重匮乏;五是无论城乡,80后的父母辈都奔命于经济与事业,有的甚至常年离家出外工作,而疏于陪伴子女成长等等,导致80后这一代在成长过程中,缺乏亲密而持久的人际关系支持。这是他们成长中最大的缺失,也是他们需要福音和容易向福音敞开心扉的原因。

传讲福音的认知预备:从自我中心的认识,转向神的全景思维

如果我们能从主的爱出发,我们就能真正走近80后这一代。如此,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成长的社会背景,比如改革开放的巨变,社会流动性的增加,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裕,同时也会看到他们的生活上的阴影,甚至巨大的痛苦,比如强过科举时代的学习压力(注4),毕业后住房、婚恋、就业、人际关系、父母赡养、保险福利等造成的经济与心理各方面的压力。他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,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与坚强。

如果我们真能从主的爱出发,我们就能知道,他们的生命和我们一样,因有神的形象而神圣,也因有亚当遗传下来的罪性而卑微。我们会看到他们这一代的优势,比如独立自主,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、务实的价值观,等等。我们会勇于向他们学习,肯定他们在净化我们这些麻木甚至堕落的成年人上所做的贡献。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他们这一代的薄弱之处,比如,他们的苦闷与脆弱,他们的迷茫与挣扎。因而向他们伸出慈爱与怜恤之手,帮助他们成长,也与他们一起成长。

如果我们真能从主的爱出发,我们就不会处处以自己成长的经历为蓝本,也就是从自我中心的认识出发,衡量80后这一代人的不足与缺失,对他们横加指责,诸如他们没有吃过什么苦,他们缺乏耐力,他们责任心差,等等。而是从他们的成长背景与需要出发,寻找关爱他们的方式。

如果我们真能从主的爱出发,我们也会懂得,人不会仅仅以物质的满足为幸福,80后也会渴慕心灵的满足,恐惧心灵的空虚与痛苦。我们因而会迫切地向他们分享主的厚爱,帮助他们以主赐予的力量,抵御人生中的种种重压与苦闷。

如果我们真能从主的爱出发,我们也不会仅仅关注某些特定的80后群体,比如城市中的富裕家庭子女,或独生子女,或少数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国外教育的80后,而会把眼光放在那些被忽略或遗忘的广大农民工群体身上,以及农村大量家境贫困的80后身上。毕竟,农民工中,1/3以上的人为80后(注5);毕竟,2亿的80后中,有4/5为非独生子女(注6)。神的爱遍察全地,神的恩临到每一个人。

传讲福音的行动:从传信息,到传生命

对80后有了整全的认识之后,我们就该付诸行动了。

很多时候,我们说的“传福音”,都是指文字信息的传递,比如派福音单张,或者赠送福音小册子,还有举行布道会,以及口传福音消息等等,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动嘴不动手。然而,如果我们看看主耶稣,就会明白,真正的传福音,还应该包括“活出福音的生命与样式”。

诚如耶稣所言,“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,惟有看见父所做的,子才能做;父所做的事,子也照样做。”(《约》5:19)主耶稣不仅通过教导来传播信息,他也通过行动实践教导,最后更是走上十字架,完成牺牲的大爱。这也当是我们传讲福音的模式。

因此,如果我们真能从主的爱出发,就不会公式化地看待80后一代人,而是花时间、精力与生命,进入一个个的生命与内心,发掘他们真实的心灵处境与需要,比如他们的情绪,他们与朋友、家人的关系,他们在学业与事业上的担忧,他们所遭遇的经济、心理、性别以及健康上歧视,他们对生与死的意义追问,等等。

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真实而具体的生活,将他们与神的爱连接。我们要传的不是抽象的理论、文字,以及福音知识,而是主耶稣真实的救恩、对每一个生命的爱和工作。所以,我们必须学习主耶稣,深入到80后之中,去碰触那一个个真实的生命,体悟他们的痛苦,体悟他们的所需,而不是给予家长式和操纵性的爱。

常听到80后的父母抱怨,这一代孩子们非常反叛。这令我思考了很久,后来领悟到,这些孩子反叛的绝不是爱,而是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操纵。这种操控并不罕见,显示出的,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有条件的爱,也是自私的爱。

这也使我们明白,唯有来自神的爱才是自由的爱、牺牲的爱,和无条件的爱。神先这样爱了我们,我们也当如此爱众人,爱需要爱的80后群体。这样的福音,是镶嵌在爱与关系之中的生命福音,而不是漂浮在空气中的话语福音,或印刷在纸上的文字福音。

就福音而言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时代轮转,人性依旧;社会变迁,需要未改。对80后的福音策略,依然是福音本身。歌德说过,人们向爱他们的人学习。爱如阳光使人成长,爱也终将把80后的人带到神的面前,成就他救恩的计划。

岁月如梭,时间飞逝,目前正是80后进入婚恋与职场的初期。但是他们的父辈,却因自身的局限(比如在文革时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,或者至今没有机会认识福音等),无法给予他们成长必需的帮助。为了他们免蹈父辈生命中的种种悲剧,我们当以爱和生命向他们传福音,带他们入教会,给他们提供人生各个方面需要的教育,帮助他们建立美好而有力量的人生。这就是我们当今不能怠慢的责任与使命。


1.《80后失梦的一代》,《南方人物周刊》2010-02-05。
2.《一代新人“80后”──“80后”群体特征的社会学思考》,《北京日报》2008年06月30日。
3. 吴玉萍《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比较》,北京大学通选课,2004。
4.《80后特点是什么?学习压力强过科举时代》,《南方日报》2009-8-19。
5.《改革开放30年对“80后”特征形成的影响》,李华松, http://www.ny.ynu.edu.cn/plus/view.php?aid=3896 
6.《80后──失梦的一代》,《南方人物周刊》2010-02-05。

作者现在北美就读神学。

本文选自《举目》第44期



留言

此内容将保密,不会被其他人看见。
验证码
请输入验证码
Image CAPTCHA

会员登录

查看购物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