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会如何参与海归事工

──从若歌教会的经验展望海归事工

周传初

若歌教会位於美国东部纽泽西州,前身为Rutgers大学留学生查经班。该教会自1979年成立至今,已30年。早期成员以台湾、香港及东南亚背景的留学生为多数。

1995年以来,大陆留学潮持续成长,而台、港留学生渐渐减少,教会的成员已是大陆背景占大多数。

各期海归的成因

1990年代,前往大陆的若歌教会成员,多是基於商务、探亲及培训等原因,只有极少数是到大陆定居。这些弟兄姐妹基本上都不是大陆背景,加上政治敏感性,自然与当地教会来往甚为有限。他们在大陆期间,以个人灵修及阅读属灵书籍为主,偶向同事作见证、传福音。也有少数人因公司业绩飞跃、与当地政府互动良好,得以在公司及工厂中开设查经班。

自2001年9月以来,美国世贸中心遭袭、出兵伊拉克、金融泡沫等等,美国社会及经济遭到剧烈冲击。各地工商业转型加速,纽泽西首当其冲,电信、石化、制药等工业萧条、紧缩。如同骨牌一般,就业机会大量消失,失业及待业者比比皆是。

这段时期,中国大陆却渐趋繁荣,蓬勃发展,亟需各种人才。许多大陆背景的北美专业人士,陷入内心挣扎之中。他们大多数年龄处於三十多岁,孩子仍小,家人大多不希望离开美国┅┅有些人两相权衡下,终於决定举家迁返中国,成为“海归”。

在若歌教会中,从2001到2008年间,海归人数约在20人上下。回国後,他们大多为上班族,也有自行创业的,甚至有一些开设了基督教书房。目前,他们及家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趋稳定(信仰在他们的适应过程中,起了关键性的作用)。他们大多积极事奉,并投入社区服务。他们在工作上的操守和爱心,对危机的态度,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使人看到了信仰的价值与影响。

连滚带爬但生命扎实

根据对海归会员的探访和关怀,若歌教会了解到,海归一般都比在美国时忙碌得多。上班的时间长、工作繁杂、责任重、应酬多;孩子的功课、亲人的需要,又是放不下、不能等的(因此他们回国初期,常有阵脚失控的情况)。

这时,对他们而言,每日灵修就显得格外甘甜。若有机会与一两家信主的海归同事彼此激励、一起查经和祷告,也会倍感宝贵。

这些海归及海归家庭,有的加入了家庭教会,谦卑服事;有的得母会真传,走建立查经班、成立教会之路。过去在教会上过的主日学,在团契中学到的查经功夫,都渐渐派上了用场。他们身边虽不再有牧师、长老、团契带领人关心支持,居然也顶下了探访、牧养、教导的角色。一两年下来,虽然有时连滚带爬,但生命成长扎实,传福音也效果渐现,教会从原以海归为主体,扩展到以本地的学生、就业青年及家庭为多数。

“家风”的影响力

若歌教会过去并没有专门的海归培训,但这个教会有几个特色,也可说是“家风”,对成员一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,对海归投入当地教会或开拓新工场时,有相当的稳定作用。

首先,是敬畏上帝的态度,和对祷告、读圣经的重视;其次,是牧师、长老团队事奉、同心合一的榜样;第三,是人人以教会为家的服事风气;第四,是以关怀邻舍为传福音起点的传统。

在这几个特点中,特别值得一提的,是以教会为家的服事风气。弟兄姐妹彼此鼓励,也相互劝诫;有充分的空间尝试,也有默契和共同的约束。

主日讲道、主日学及周间的培训课程,为教会成员提供了扎实的圣经根基、信仰基础和应用依据。教会对全职同工求精不求多的作法,使得教会的弟兄姐妹都参与事工,例如参与分区团契的牧养、儿童及青少年事工、电脑系统建立与维持、清洁及环境维护、设施维修,等等。教会的全职同工得以专一事奉,充分发挥培训、辅导及策略规划的功能。

教会平日就非常强调全人的奉献,虽然不常提到金钱奉献,也不传奉献袋、不发信封,教会每年的预算也都在上涨,但收支总有盈馀。不少弟兄姐妹白天上班,晚上还赴神学院进修,甚至完成道学硕士,目的是要更清楚真理,提高事奉的品质,而不在乎服事的名分和个人的发展。

信徒在这样的教会中,经过一年以上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,学习到了上帝第一、邻舍其次、自己最末的人生观。他们若做了海归,或迁徙到异地时,生活的重心较能稳住,灵命长进和服事的主动性也能持续。

未来的趋势与机会

今日的中国,已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,世界经济秩序主客易位。中国对科技及创业人才的需求,也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。在未来的十年里,势必有数以百万计的留学生及各类人才,回归中国,形成空前的海归潮。

这样的海归潮,带给北美移民教会严峻的挑战∶

第一,教会的人才急剧减少,财务日益拮,且开始老龄化,需要照顾的人口增加。

其次,在自顾不暇的困境下,教会还要担负培训海归的重责,特别是在生活适应、家庭和谐及服事装备几方面。

第三,要照顾更多的贫民,要在经济恶化、道德及治安退化的社区,发挥光和盐的功能。

第四,在如此困境下,继续回应主托付的大使命,差派宣教士,培训各地教会同工。

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看,海归浪潮也给传福音带来空前的机会,造成“福音移民”(《徒》8∶1、4)。

在如此的历史关头,教会要聚焦於上帝勾画的远景,而不是本身的困境;要以当年的哥林多(《林後》8∶10-12)和老底嘉(《启》3∶14-22)等教会为戒,以安提阿(《徒》13∶1-3)、马其顿(《林後》8∶1-2)众教会为榜样,以上帝国度为念,加紧在灵命和事奉上培植弟兄姐妹。在可见的未来,让大陆的政界、商界、学术界和传播界,有无数像约瑟、但以理、尼希米、亚居拉、百基拉、亚波罗一般的见证人,使上帝的荣耀被世人看见,他的救恩被多人得著。

几点具体的建议

根据笔者这些年的观察,教会面对海归潮,在培训事工上可以更加主动,例如∶

1. 将教会所有课程系统化,以主日学搭配周间,或网上课程。积极鼓励及辅导会员参与这些课程,使多数会员於初信两年内,不间断地学习,完成基础课程。

课程学习可分三个阶段∶

第一阶段为基督徒基本的认识与操练(教材可参考见证书室出版之同名书籍),以一个季度为期。在此期间,建立一对一的长期关怀示范。

第二阶段进行为期一年的旧约、新约综览,著重基本事实及生活相关性,以读经为主,参考书为辅。随後以一季时间学习基要真理(可参考李德尔所著Know What You Believe,中译《你为何要信》一书)。

第三阶段为选修事奉课程。可包括含归纳式查经,带领门徒训练,团契事工实务,从圣经看敬拜,宣教士传记导读,等等。如果时间容许,可加上基督徒世界观,护教原理,交友与婚姻,基督化家庭,基督徒理财观等课程。鼓励会友至少选修两门。

2. 定期约聚,立意为主而活。事奉心志相同者,结成守望同伴,一同祷告,彼此激励;邀请长者勉励,也邀请回美出差之海归弟兄姐妹分享挑战及心得;教会主动给予成员各样操练机会,在性格、品行、待人接物,及组织才能、危机处理方面,予以正面辅导。

3. 在国内主要城市,安排接待及关怀同工,建立关怀网,照应新海归。

4. 建立远距联系管道,利用Skype或Google Talk等工具,与海归定期在网上面对面联系关怀,传送阅读材料,或依需要开设培训课程。

5. 定期差派代表探访海归,并於适当地点举办团聚或营会。

结语

让我们抓紧现今的机会,为上帝的国培养及储备生力军,藉著海归事工,把金钱换不来的属灵财富,回馈给生育、养育我们的土地!

作者现居纽泽西,在制药公司从事新药开发研究,并在若歌教会事奉。

本文选自《举目》第41期



相关训练材料

新海归的问题

请问沈阳市有这样的海归团契吗?

谢谢!

Joy

留言

此内容将保密,不会被其他人看见。
验证码
请输入验证码
Image CAPTCHA

会员登录

查看购物车